户外常识 分类>>
开元棋盘运动解剖学重点笔记doc
开元棋盘运动解剖学重点笔记doc《运动解剖学》 内 容 提 纲 绪 论 一、运动解剖学:是解剖学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形态结构产生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机械运动和体育运动关系,属于运感科学范围一门基础学科。 二、学习目标和任务: 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基础见解和方法: (一)基础见解(二)基础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发展史 五、解剖学定位术语 (一)解剖姿势:标准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脚尖向前。 (二)常见方位术语: 上:靠近头部 下:靠近足部 前:靠近腹侧 后:靠近背侧 内侧:靠近身体正中面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 浅: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 深: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 近侧端:四肢近躯干端 远侧端:四肢远躯干端 桡侧:前臂外侧 尺侧:前臂内侧 腓侧:小腿外侧 胫侧:小腿内侧 (三)基础面: 1、水平面:横断身体,和地面平行之切面,亦称横切面。 2、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和地面垂直切面,其中经过正中线、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和地面垂直切面,亦称冠状面。 (四)基础轴: 1、额状轴:横贯身体,,垂直经过矢状面轴,又叫冠状轴。 2、矢状轴:前后贯穿身体,垂直经过额状面轴。 3、垂直轴:纵贯身体,垂直经过水平面轴。 第一章 基础组成 第一节 细胞和细胞间质 一、细胞 细胞是基础形态结构和功效单位。 (一)、细胞大小和形态: 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立方形、扁平形、菱形等 最大细胞如卵细胞;最小细胞如小脑内颗粒细胞。 (二)、细胞结构、功效: 1、细胞膜 结构:由双层脂类分子嵌入一层蛋白质分子组成,称为单位膜。 功效:A、保持细胞完整性。B、选择性通透作用。C、调整作用。 2、细胞质:半透明胶样物质,叫基质;悬浮两种颗粒——细胞器和包含物。 细胞器:细胞内含有特殊功效器官。包含: A、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内质网:合成蛋白质场所。 C、内网器:和细胞分泌机能相关。 D、微丝和微管:对细胞起支持和运动作用。 E、中心体:进行自我复制。 F、溶酶体:对细胞内部分物质进行溶解消化。 G、核蛋白体:合成蛋白质和一些分泌物。 包含物:是无活性物质。 3、细胞核:通常只有一个,也有两个以上。包含: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 二、细胞间质 细胞间质是存在于细胞和细胞之间物质,是细胞分化过程产物。其成份为:1、基质。2、纤维。 第二节 组织 它是胚胎发育早期由很多结构和功效相同细胞和细胞间质按一定方法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细胞群体成为组织。组织有四种基础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一)结构特征:由大量上皮细胞和少许细胞间质组成。 (二)分类和分布: 1、被覆上皮:分布在体表或衬在体内官腔、囊内表面,分为单层和复层。 2、感觉上皮:由被覆上皮分化而来,含有感觉功效。 3、腺上皮:含有特殊分泌机能。 (三)功效:保护、吸收、感觉、分泌。 二、结缔组织 (一)结构特征:由少许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 (二)分布在全身各处。 (三)分类和功效: 疏松结缔组织:在器官和器官之间,起支持和联络作用。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多而排列紧密,如:肌腱、韧带。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和少许细胞间质组成,分布在皮下、器官周围,有:储藏能量、保暖、缓冲功效。 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半固体细胞间质组成。 骨组织:由骨细胞和固体细胞间质组成。 血液和淋巴: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三、肌组织 (一)结构特征:肌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中有少许结缔组织和丰富毛细血管和神经。 (二)分类和分布:见表格 肌组织分类、分布、结构特点及功效 分类 分布 结构特点 功效(收缩舒张) 骨骼肌 附在骨面 横纹显著,细胞圆柱行,细胞核有一百个以上 随意肌 心肌 心脏 横纹不显著,有分支相吻合,有1-2个细胞核 不随意肌 平滑肌 内脏和血管壁内 无横纹,细胞梭形,只有1个细胞核 不随意肌 四、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一)神经元 (二)突触:是神经元传输信息关键结构,它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非神经细胞之间一个特化细胞连接,经过它传输作用实现细胞和细胞之间通讯。 (三)神经胶质细胞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五)神经末梢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 一、骨总论 (一)骨分类 1、按部位分类:正常骨共206块,分中轴骨和四肢骨。其中177块参与随意运动。 2、按形态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二)骨结构:新鲜长骨包含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 1、骨膜: A、骨外膜:覆盖在骨表面(除关节面外),含有丰富血管、神经和造骨细胞,造骨细胞参与骨形成。 B、骨内膜:覆盖在骨密质靠近骨髓腔内表面,有破骨细胞,参与骨生长,并有造血机能。 2、骨质: A、骨松质:分布于长骨两端及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内部,由很多针状或片状骨小梁交织成网状组成。 B、骨密质:分布于骨表面和长骨干,由紧密排列骨板组成。抗压、抗扭曲力强。其组成包含:四种骨板——外环骨板、内环骨板、间板、哈佛氏骨板 两种管——哈佛氏管、福尔克曼氏管 一个系统——哈佛氏系统:哈佛氏管和哈佛氏骨板共同组成骨单位。 3、骨髓:分布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网内,分为: 红骨髓:幼儿时期全是红骨髓,有造血功效。 黄骨髓:成年后,长骨骨髓腔内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替换而成,无造血功效。 (三)骨化学成份及物理特征: 骨化学成份有:有机物——包含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使骨含有韧性。 无机物——关键是磷酸钙、碳酸钙,使骨含有坚固性。 骨物理特征见下表: 有机物 无机物 骨性 运动锻炼注意事项 儿童 1/3 2/3 硬度差,韧性大,不易骨折易变形 注意正确姿势、全方面锻炼 成年 1/3 2/3 含有最大坚固性 无 老人 1/3 2/3 脆性大,易骨折,不易愈合 活动缓慢、柔和 (四)骨发生及骨生长: 1、骨发生有两种方法:膜内成骨(如:颅骨)、软骨内成骨(如:四肢骨) 2、骨生长:(以长骨为例) 长长——由骺软骨不停生长和骨化。 长粗——由骨外膜造骨细胞和骨内膜破骨细胞共同完成。 3、骨龄: (五)体育运动对骨形态 结构影响: 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 2、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显著。 3、骨小梁排列依据张力和压力愈加整齐有规律。 4、使儿童、少年骨长长、长粗、长重量。 5、不一样项目影响不一样。 二、骨连结总论 (一)骨连结分类:骨和骨之间借结缔组织相连,其连结分三类: 1、不动关节:韧带连结、软骨连结、骨性结合 2、半关节:骨和骨以软骨相连,软骨有裂缝状腔隙,活动范围小。 3、动关节:骨和骨之间连结组织中有腔隙,失去连续性,占大多数。 (二)关节结构: 1、关键结构: A、关节面及关节面软骨:凸称为关节头,凹称为关节窝;覆盖在关节面上起保护、缓冲作用称为关节面软骨,准备活动可使其增厚。 B、关节囊:分内、外两层: 外层:纤维层,局部增厚形成韧带、连结两骨成关节。 内层:滑膜层,分泌滑液起润滑作用、形成辅助结构。 C、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软骨围成密闭腔隙,内有少许滑液,腔内为负压。有加固关节作用。 2、辅助结构: A、滑膜囊:关节囊滑膜层向外突出部分,在肌腱和骨之间,它作用是降低肌腱和骨之间摩擦。 B、滑膜皱襞:关节囊滑膜层向关节腔内突起部分,起巩固和缓冲作用。 C、关节唇:在关节窝周围软骨板开元棋盘,有加大、加深关节窝作用。 D、关节内软骨:有两种形式(关节盘及半月板),起缓冲和保护作用。 E、关节韧带:分布在关节内和关节周围,有连结两骨和限制关节运动作用。分为关节内韧带和关节外韧带。 (三)关节运动: 1、屈伸:运动步骤绕额状轴在矢状面内运动。向前为屈、向后为伸(膝关节和踝关节相反)。 2、外展内收:运动步骤绕矢状轴在额状面内运动。远离正中面为外展、靠近正中面为内收。 3、水平屈伸:上臂在肩关节处或髋关节处外展90°,绕垂直轴在水平面内运动,向前运动为水平屈,向后运动为水平伸。 4、回旋:运动步骤绕其本身垂直轴在水平面内运动,向前向内旋转为内旋(或旋前),向后向外旋转叫外旋(或旋后)。 (四)关节分类: 1、单轴关节:A、滑车关节:B、车轴(圆柱)关节: 2、双轴关节:A、椭圆关节:B、鞍状关节: 3、多轴关节:A、球窝关节:B、平面关节: (五)关节运动幅度及其影响原因: 关节运动幅度是指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该关节处相邻两步骤间运动范围极限角度。它受以下原因影响: 1、组成关节两关节面面积大小差异。 2、关节囊厚薄及松紧度。 3、关节韧带多少和强弱。 4、关节周围肌肉情况。 5、关节周围骨突起。 (六)体育运动对关节形态结构影响: 1、关节面骨密质增厚。 2、关节面软骨增厚。 3、肌腱韧带增粗。 4、力量和柔韧性训练相结合可使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提升。 5、不一样专题对关节柔韧性影响不一样。 三、上肢骨及其连结 (一)上肢骨:包含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 1、上肢带骨: (1)肩胛骨: 前面:肩胛下窝。 后面:肩胛冈、肩峰和肩峰关节面、冈上窝、冈下窝。 三缘:脊柱缘(内侧缘)、腋缘(外侧缘)、上缘。 三角:内侧角(上角)、下角、外侧角。 关节盂:在外侧角,盂上结节、盂下结节、喙突。 (2)锁骨: 内侧端(即胸骨端):胸骨关节面。 外侧端(即肩峰端):肩峰关节面。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 上端(近侧端):肱骨头、肱骨颈、大结节、小结节、大结节嵴、小结节嵴、结节间沟。 肱骨体: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 下端(远侧端):二髁:内上髁、外上髁;二关节面:肱骨滑车、肱骨小头;三窝:鹰嘴窝(后面)、冠突窝、桡窝(前面)。 (2)尺骨:在前臂内侧。 上端(近侧端):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粗隆。 下端(远侧端):尺骨头、尺骨茎突、尺骨环状关节面。 (3)桡骨:在前臂外侧。 上端(近侧端):桡骨头、环状关节面、桡骨关节凹、桡骨粗隆。 下端(远侧端):尺切迹、桡骨茎突、桡腕关节面。 (4)腕骨:共八块。 远侧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近侧列: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 掌骨、指骨:(介绍) (二)上肢骨连结 1、上肢带骨连结 (1)、胸锁关节:上肢和躯干唯一骨连结,球窝形。 (2)、肩锁关节:平面关节。 上肢带运动包含以上两个关节运动,以肩胛骨运动来表示:(a)上提、下降:(b)前伸、后缩:(c)上回旋、下回旋: 2、自由上肢关节 (1)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组成球窝形关节。 辅助结构:1)、盂唇。2)、关键韧带:喙肱韧带、盂肱韧带、喙肩韧带。3)、肱二头肌长头腱。 运动:屈伸、外展内收、回旋环转、水平屈伸。肩关节是最灵活一个关节,但稳固性差。 (2)肘关节:由肱骨远侧端和桡尺骨近侧端关节面组成。包含三个关节: 1)、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组成滑车关节。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组成球窝关节。 3)、桡尺近侧关节:由尺骨桡切迹和桡骨环状关节面组成圆柱关节。 辅助结构:加固关节韧带有—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桡骨环状韧带。 运动:屈伸、回旋。 (3)、前臂骨连结 (4)、手关节:由桡腕关节和腕骨间关节组成,在机能上二者组成一联合关节。 桡腕关节: 结构:1)、由桡骨下端桡腕关节面和关节盘组成关节窝,由近侧列三块腕骨(手舟、月、三角骨)连结成关节头,组成椭圆关节。尺骨不参与桡腕关节组成。2)、辅助结构:掌侧 、背侧、内侧、外侧全部有韧带。 腕骨间关节:由近侧列三个腕骨(舟、月、三角)和远侧列四个腕骨(大多角、小多角、头状和钩骨)组成。 手关节运动:屈伸、外展内收、环转。 (5)腕掌关节 (6)掌指关节 (7)指关节 四、下肢骨及其连结 (一)下肢骨 1、下肢带骨: 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三块骨愈合而成,有髋臼、髂嵴、髂窝、髂前上棘、髂前下棘、弓状线、耳状面、坐骨结节、耻骨联合面、闭孔等标识。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 上端(近侧端):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转子间线、转子间嵴、臀肌粗隆。 股骨体:股骨粗线、内侧唇、外侧唇。 下端(远侧端):外上髁、内上髁、外侧髁、内侧髁、髌面、髁间窝。 (2)髌骨:前面、后面(关节面)。 (3)胫骨: 上端:内侧髁、外侧髁、髁间隆起、胫骨粗隆、腓骨关节面。 胫骨体。 下端:内踝、内踝关节面、腓骨切迹、胫骨下关节面。 (4)腓骨: 上端:腓骨头。 腓骨体。 下端:外踝、外踝关节面。 (5)跗骨: 距骨,跟骨(距骨之下),舟骨(距骨之前),第一、二、三楔骨,骰骨。 (6)跖骨、趾骨。 (二)下肢骨连结 1、下肢带骨连结:(1)骶髂关节(左右各一个,联合运动,平面关节)(2)耻骨联合(属半关节)。(3)骨盆: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和连结它们关节、韧带组成穹隆结构。骨盆结构似拱形,坚固轻便。骨盆关键运动:前屈、后伸、侧屈、回旋等。 2、自由下肢关节 (1)髋关节: 结构:由髋骨髋臼和股骨头组成球窝形。 辅助结构包含:1)、髋臼唇,2)、关键韧带: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股骨头韧带。 运动:屈伸、外展内收、回旋、环转、水平屈伸等。 (2)膝关节:是中最复杂一个关节。 结构:由股骨下端内、外侧髁关节面和胫骨上端内、外侧髁关节面组成椭圆关节,由股骨髌面和髌骨后面组成滑车关节。 辅助结构:1)、内、外侧半月板。2)、滑膜皱襞。3)、关键韧带:关节囊前面—髌韧带,关节囊后面—月国斜韧带,内侧—胫侧副韧带,外侧—腓侧副韧带,囊内—前、后交叉韧带。 运动:小腿绕膝关节额状轴可做前屈、后伸,小腿屈时可做微小回旋。 (3)小腿骨连结 (4)足关节:包含踝关节和距跗关节。 踝关节即距上关节。 结构:1)、由距骨滑车关节面为关节头,由腓骨外踝关节面和胫骨下端下关节面及胫骨内踝关节面形成关节窝,组成滑车关节。 2)、辅助结构:关键韧带有外侧三条—距腓前、后韧带,跟腓韧带;内侧一条—三角韧带。 踝关节运动:1)、屈(跖屈):足向下。足屈时,可做微小内收、外展运动。2)、伸(背屈):足向上。 距跗关节:距下关节,由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组成。距上、下关节组成足关节,联合运动。 (5)足部关节 (6)足弓:由足跗骨、跖骨和足部关节、韧带、肌腱共同组成凸向上方弓形结构。功效:支撑、缓冲、保护。 五、躯干骨及其连结 (一)躯干骨:包含椎骨(24块)、骶骨(1块)、尾骨(1块)、肋骨(12对,24块)及胸骨(1块),共51块。 1、 椎骨:包含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 (1)椎骨通常结构:包含一个椎体、一个椎弓、一个椎孔(连成椎管)和七个突起(棘突1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2个、下关节突2个) (2)各部椎骨特征:颈椎有横突孔;第一颈椎称为寰椎、第二颈椎称为枢椎;胸椎椎体和横突相关节面(肋凹)。 2、骶骨和尾骨 3、肋骨:肋骨和肋软骨连结成肋,共12对。 4、胸骨:一块,有胸骨柄、胸骨体、剑突等结构。 (二)躯干骨连结 1、椎骨间连结:各椎骨间由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相连。 (1)椎体间借椎间盘和前后纵韧带相连结。 椎间盘由上下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中央部分是富有弹性胶状物,称为髓核;周围部分是环形纤维软骨板,称为纤维环。椎间盘既是内关键缓冲装置,又是脊柱运动结构基础。 (2)椎弓间借黄韧带相连;横突间借横突间韧带相连;棘突间有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 (3)上、下关节突相关节突关节(平面关节)相连。 2、腰骶连结和骶尾连结 3、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寰椎和枕骨组成寰枕关节(椭圆关节、左右两侧同时运动);寰椎和枢椎组成寰枢关节(由一个圆柱形、两个平面形关节共同组成联合关节,只可做回旋运动)。 4、脊柱整体性 (1)脊柱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2)脊柱功效及运动 功效:支持、负重、平衡、保护、缓冲、运动。 运动:前屈、后伸、侧屈、回旋、环转。 5、肋和椎骨、胸骨连结 (1)肋骨和胸椎连结:包含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这两个关节联合运动使肋产生运动——呼吸。 (2)肋软骨和胸骨连结。 6、胸廓整体性 (1)胸廓组成及特征:由12个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关节和韧带等组成。 (2)胸廓功效及运动:吸气——胸廓三径增大,胸腔容积增大,空气进入肺内。呼气相反。 六、颅骨及其连结(略) 第二节 肌肉 骨骼肌约有600块,绝大多数附着于骨骼上。 一、肌肉总论 (一)肌肉大致结构 1、肌腱和肌腹:一块肌肉,中间是:肌腹——由很多肌纤维组成,能收缩;两端是:肌腱——由相互交织成辫状胶原纤维束组成,附着在骨面,无收缩能力,有很大抗牵张能力。 2、肌肉中血管 3、肌肉中神经有三种: A、运动神经:支配肌肉活动,一个神经细胞和它所支配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参与运动运动单位愈多肌力越大。 B、感觉神经:感受肌纤维张力改变刺激。 C、交感神经:调整肌肉营养、物质代谢及生长发育。 (二)、微细结构: 1、肌细胞细胞质中有很多纵行排列细丝状纤维,称为肌原纤维。 2、每条肌原纤维上全部有明暗相间横纹:明带(I)、暗带(A)。 3、明带中间有一条深色Z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部分称为肌节,它是骨骼肌收缩基础结构单位和功效单位。 5、每条肌原纤维由更细肌微丝组成,依据其化学成份和形态可分为:粗肌微丝——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微丝——由肌动蛋白组成。 6、骨骼肌收缩机理:现在公认是肌微丝滑动学说——细丝牵着Z线向粗丝间隙滑动,肌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肉舒张时相反。 (三)、肌肉辅助结构: 筋膜、腱鞘、滑膜囊、籽骨、滑车。 (四)肌肉分类 依据肌肉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四类。 长肌依据头数可分为二头肌、三头肌和四头肌;依据肌纤维排列方向又可分为梭形肌、多羽状肌、羽状肌、半羽肌。 (五)骨骼肌物理特征: 1、伸展性和弹性: 骨骼肌受外力作用可被拉长特征称为伸展性。 当外力解除时,被拉长骨骼肌又可回缩,恢复到原来长度,称为弹性。 2、粘滞性: 骨骼肌内部所含胶状物质可使骨骼肌收缩时产生阻力,称为骨骼肌粘滞性。 体温升高时,骨骼肌粘滞性下降;体温低时,骨骼肌粘滞性升高。所以,做好准备活动,可使体温升高,从而降低骨骼肌粘滞性,预防骨骼肌拉伤。 (六)肌肉配布规律 (七)肌肉协作关系 1、原动肌:直接完成某动作肌肉。如:持哑铃弯举肘时,肘关节做屈运动,原动肌是肱肌、肱二头肌。 2、对抗肌:和原动肌功效相反肌肉。如:在上述动作中,肱三头肌是肱肌、肱二头肌对抗肌。 3、固定肌:将原动肌定点所附着骨固定起来肌肉。如:在上述动作中,肱二头肌使前臂屈同时,也使上臂(肱骨)向前臂靠拢开元棋盘,所以必需有肩关节屈肌、伸肌共同收缩,以固定肱骨,所以称它们为固定肌。 4、中和肌:限制或抵消原动肌发挥功效肌肉。如:屈大腿时,髂腰肌有两个作用:屈大腿、使大腿屈外,故需有大腿旋内肌收缩来中和(或称抵消)髂腰肌旋外作用。 (八)肌肉工作性质:可分为动力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两大类。 1、动力性工作: (1)、克制工作(向心):肌肉收缩克服阻力,肌力大于阻力,使运动步骤朝肌拉力方向运动工作。如:持哑铃弯举肘动作中,肱肌、肱二头肌做克制工作。 (2)、退让工作(离心):肌肉在阻力作用下逐步被拉长,阻力大于肌力,使运动步骤朝肌拉力相反方向运动工作。如:持哑铃弯举后慢慢放下,肱肌、肱二头肌是原动肌,但做退让工作。 2、静力性工作:肌纤维担心连续一段时间,收缩和放松不交替,使运动步骤固定、维持一定身体姿势肌肉工作称为静力性工作。它分为支持工作、加固工作和固定工作三种。 (九)影响肌肉力量发挥解剖学原因 1、肌肉生理横断面。 2、肌肉初长度。 (十)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1、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力量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足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足作用于关节,这种现象叫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其实质是肌力不足)。 2、多关节肌被动不足(柔韧性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出现时,已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后,在关节处再不能被拉长现象,叫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其实质是肌肉伸展不足)。 比如:股后肌群在正踢腿时,在髋处已被拉长,在膝处继续拉长有困难,存在被动不足现象;而在高抬腿时,只在髋处被拉长,不存在被动不足,故高抬腿比正踢腿更轻易。 (十一)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影响: 1、肌肉体积增大。 2、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3、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增多。 4、肌肉内化学成份发生改变。 二、上肢肌 (一)肩带肌:包含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1、三角肌:在肩部前、外、后方。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肩胛冈。 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功效: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屈、水平屈和内旋;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伸、水平伸和外旋;中部或整块肌肉收缩使上臂外展。 练习:负重直臂侧举、胸前提拉杠铃可发展其肌力。 2、冈上肌 3、冈下肌和小圆肌 4、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肩袖:又叫肌腱袖、旋转袖,是指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四块肌肉肌腱合在一起组成,相互相连腱板,分别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并和肩关节囊愈着这一结构。其作用在于加固肱骨头和关节盂连结,对加强、保护肩关节起到一定作用。 (二)上臂肌:包含前群(屈肌群)、后群(伸肌群) 前群(屈肌群) 1、肱二头肌:在上臂前面皮下。 起点: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前臂筋膜。 功效:近固定时,使上臂屈、前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拉上臂向前臂靠拢。 练习:引体向上、负重弯举可发展其肌力;直臂后伸可提升其伸展性。 2、喙肱肌 3、肱肌:在肱二头肌深部。 起点:肱骨体下半部前面。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效:近固定时,使前臂屈;远固定时,拉上臂靠近前臂。 练习:同肱二头肌 后群(伸肌群) 1、肱三头肌:在上臂后面皮下。 起点: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下结节;内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内下方;外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 止点:三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以肌腱止于尺骨鹰嘴。 功效:近固定时,使上臂和前臂伸。远固定时,使肘关节伸。 练习:俯卧撑、负重直臂后伸可发展其肌力。 2、肘肌 (三)前臂肌:前群肌大多起于肱骨内上髁,关键有屈腕、屈指和使前臂内旋功效;后群肌大多起于肱骨外上髁,关键有伸腕、伸指和使前臂外旋功效。 (四)手肌 三、下肢肌:包含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一)盆带肌 前群(内侧群) 1、髂腰肌: 位置:在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于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于髂窝。 止点:髂肌和腰大肌共同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效: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外旋。远固定时,两侧肌肉同时收缩使脊柱前屈;一侧收缩时,使脊柱向同侧屈。 练习:正踢腿、仰卧起坐、仰卧剪腿等可发展其肌力。 2、梨状肌 后群(外侧群) 1、臀大肌 位置:在骨盆后外侧面。 起点: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后面。 止点: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效: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练习:俯卧背腿、蛙跳、后蹬跑等练习可发展其肌力。 2、臀中肌和臀小肌 (二)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 前外侧群 1、股四头肌 位置:在大腿前面,是中最大肌肉。 起点:股直肌起于髂前下棘;股中肌起于股骨体前面;股内侧肌起于股骨粗线内侧唇;股外侧肌起于股骨粗线外侧唇。 止点:四块肌肉肌腱合并,包绕髌骨前面形成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功效:近固定时—伸小腿,股直肌还可屈大腿;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保持股骨垂直位,维持直立姿势。 练习:发展肌力—负重深蹲;发展伸展性—跪撑后倒。 2、缝匠肌 3、阔筋膜张肌 后群 1、股二头肌 位置:在大腿后外侧浅层。 起点:长头起于坐骨结节,短头起于股骨粗线外侧唇下半部。 止点:止于腓骨头。 功效:近固定时,长头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则使骨盆后倾。 2、半膜肌、半腱肌 位置:在大腿后内侧,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层。 起点:起于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内侧面。 功效: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和股二头肌相同。 股二头肌、半膜肌、半腱肌合称股后肌群,又称腘绳肌。 练习:发展股后肌群力量可用俯卧背腿、负重腿后伸。发展伸展性可用正压腿、正踢腿。 内侧群 1、耻骨肌、长收肌和短收肌 2、大收肌 3、股薄肌 (三)小腿肌:可分为前群、后群和外侧群。 前群 1、胫骨前肌 2、趾长伸肌 3、?母 长伸肌 后群 1、小腿三头肌 位置: 在小腿后面。 起点:腓肠肌外侧头起于股骨外上髁,内侧头起于股骨内上髁;比目鱼肌起于胫骨、腓骨后面上部。 止点: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腱合成粗大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功效:近固定时,使小腿屈和足屈;远固定时,使股骨下端和胫骨、腓骨上端拉向后方,使膝关节伸直,维持直立姿势。 后蹬跑、负重提踵可发展其肌力;勾脚尖压腿可发展其伸展性。 2、趾长屈肌 3、?母 长屈肌 4、胫骨后肌 外侧群 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四)足肌 四、躯干肌 包含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一)背肌,分为浅深两层 背浅层肌 1、斜方肌: 位置:在颈部和背上部皮下。 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 功效:近固定时,上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和后缩;下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和后缩;中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后缩。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儿童发展这块肌肉可预防和矫正驼背。 练习:提拉杠铃耸肩、负重直臂侧上举、负重扩胸可发展该肌肌力。 2、背阔肌 3、肩胛提肌 4、菱形肌 背深层肌 1、背长肌:包含竖脊肌和夹肌。 (1)竖脊肌(又称骶棘肌) 位置:纵列于背部正中线两侧,充填于棘突和横突之间槽沟内。 起点:骶骨后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胸腰筋膜。 止点:颈、胸椎棘突和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功效: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并帮助呼气。 无固定时,该肌起、止两端相向运动。 练习:俯卧腿臂上振、负重体屈伸等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 (2)夹肌 2、背短肌 (二)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胸上肢肌包含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 1、胸大肌 位置:在胸前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和上6肋骨前面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效:近固定时,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 练习:引体向上、卧推可发展其肌力;扩胸可发展其伸展性。 2、胸小肌 3、前锯肌 胸固有肌包含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三)膈肌 位置:在胸腹腔之间,呈穹隆状。 起点:上3位腰椎体前面、下位6肋内面及胸骨剑突后面。 止点:中心腱。 功效:收缩时,膈穹隆下降,使胸腔容积增大,压力减小,这时吸气;膈穹隆上升时呼气。 练习:深呼吸运动和练气功等均可增强胸固有肌和膈肌力量。 (四)腹肌 1、腹直肌 位置:在腹前壁、正中线两侧。 起点:耻骨上缘 止点:第5—7肋软骨前面和胸骨剑突。 功效: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降肋拉胸廓向下,帮助呼气。 2、腹外斜肌 位置:在腹前外侧壁浅层。 起点:下八个肋骨外侧面。 止点:髂嵴、耻骨结节及腹白线。 功效: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回旋;两侧收缩下拉胸廓,呼气,并使脊柱屈。 3、腹内斜肌 位置:在腹外斜肌深层。 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韧带外侧2/3。 止点:止于下3肋及白线。 功效: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同侧回旋,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 4、腹横肌 5、腰方肌 五、头颈肌 六、发展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练习 第三章 内脏 第一节 总论 一、内脏包含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 二、内脏通常结构: 1、中空性内脏器官管道壁分三至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织膜、外膜。 2、实质性内脏器官外有被囊(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向内深入器官实质,把实质分为很多小叶。 第二节 消化系统(包含消化管和消化腺) 一、消化管 包含: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1、口腔有牙、舌(有味蕾,感受味觉)。 2、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共同通路。 3、食管上部是横纹肌,下部是平滑肌。 4、胃:(1)、在左上腹部;(2)、结构:入口叫贲门(连接食管),出口叫幽门,连接十二指肠,胃粘膜上有很多皱襞,皱襞上有很多小凹,是胃腺开口。3)、关键功效:容纳食团;分泌胃液,初步消化食物成食糜。 5、肠:包含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小肠:小肠是关键消化和吸收器官:1)、小肠粘膜有很多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吸收糖和蛋白质为主)和毛细淋巴管(吸收脂肪)。2)、在十二指肠有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肝分泌胆汁由胆总管、胰腺分泌胰液由胰管进入十二指肠,胰液能消化蛋白质、脂肪、淀粉,胆汁有利于脂肪消化和吸收。 二、消化腺: (一)、唾液腺: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 (二)、肝脏: 1、肝位置和外形:是内最大消化腺,在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2、结构:;被结缔组织分成很多肝小叶,肝小叶是肝脏结构和功效基础单位。 3、肝血液循环:门静脉是肝功效血管,肝动脉是肝营养血管。 4、功效:分泌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防御、胚胎时期是关键造血器官;肝有贮存血液、调整循环血量作用。 (三)、胰:在十二指肠和脾之间;结构和功效分为:1)、内分泌部(叫胰岛,分泌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调整血糖);2)、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第三节 呼吸系统(包含呼吸道和呼吸部) 一、呼吸道包含: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 1、鼻:鼻腔粘膜上方为嗅区。 2、咽:见消化系统。 3、喉:上接咽,下连气管,由部分软骨和喉肌组成,内表面粘膜有两对皱襞,一对叫声皱襞,又称声带,两声带之间裂隙称声门裂。运动中“憋气”时是先深吸气,后关闭声门裂;“屏息”是不先深吸气,即关闭声门裂。 4、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 二、呼吸部: 即左右肺,在胸腔。其结构为:支气管入肺后,不停分支成各级小支气管,形成支气管树,最终形成肺泡;肺泡壁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肺内有两套血管:一套是供肺组织本身营养;另一套是含有气体交换功效肺动脉和肺静脉,它们形成毛细血管网缠绕在肺泡表面,使毛细血管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氧气进入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最少要经过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这四层结构。这四层结构称之为气血屏障。 第四节 泌尿系统 一、泌尿系统由泌尿器官(肾)和输尿管道(左右各一条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二、肾: (一)、位置:在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右肾略低于左肾。 (二)、结构: 1、大致结构:外形似蚕豆;内侧缘中间向内凹陷,称为肾门;肾中央称髓质,周围称皮质。 2、微细结构:分为两部分:泌尿部和排泄部。 (1)泌尿部由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效基础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包含肾小球和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2)排泄部包含集合管和乳头管。 (3)尿生成和排泄:1)、血液流经肾小球,因为肾小球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进肾小囊。2)、原尿从肾小囊流经肾小管,因为肾小管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葡萄糖、水和盐类重新吸收到毛细血管中,剩下部分流到集合管,成为尿。3)、尿流经肾乳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到体外。 第四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总论 (一)心血管系统组成: 1、心脏:自动有节律收缩。 2、动脉(A):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血管。 3、静脉(V):把全身各处血液运回到心脏。 4、毛细血管:在静脉和动脉之间微细血管。 (二)血液循环: 1、体循环:心脏和全身各器官(肺除外)之间血液循环: 含氧气多动脉血 心脏 全身各器官 含二氧化碳多静脉血 2、肺循环:心脏和肺之间血液循环: 含二氧化碳多静脉血 心脏 肺 含氧气多动脉血 3、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循环。 二、心脏(中空肌性器官) (一)位置和外形:在胸腔纵隔内,形似倒置圆锥,大小稍大于本人拳头。 (二)心脏各腔形态和结构: 1、右心房: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一个出口(右房室口,周缘有三尖瓣,预防血液倒流) 2、右心室:一个入口(右房室口),一个出口(肺动脉口,周缘有肺动脉瓣)。 3、左心房:四个入口(四个肺静脉口),一个出口(左房室口,周缘有二尖瓣)。 4、左心室:一个入口(左房室口,周缘有二尖瓣),一个出口(主动脉口,周缘有主动脉瓣)。 (三)心壁结构: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 (四)心传导系: 1、组成:包含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周围分支。其中窦房结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结合处心外膜深面,是心脏正常起搏点。房室结在异常情况下也能始发节律兴奋。 2、功效:产生和传导冲动,维持心脏正常节律,使心房心室肌收缩保持协调。 (五)心脏血管和神经: 1、营养心脏动脉有左右冠状动脉,静脉大部分聚集于冠状窦流入右心房。 2、支配心脏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使窦房结发放冲动频率增加,心跳加强加紧。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三、 血管 (一)动、静脉血管壁通常结构分三层:外膜、中膜、内膜。 (二)毛细血管壁最薄,通透性大,管径最小,血流缓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三)体循环血管: 1、体循环动脉: (1)、体循环动脉主干: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发出三条分支,由右到左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由动脉主干发出血管分支到全身各器官。 (2)、右上肢运动供血路径:血液从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腋动脉——右肱动脉——右桡、尺动脉——右掌深、浅动脉弓。 (3)、左上肢运动供血路径:同(2),去掉无名动脉,将右改为左。 (4)、右下肢运动供血路径;血液从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右髂总动脉——右髂外动脉——右股动脉——右月国 动脉——右胫前、后动脉——右足背、足底动脉。 (5)、左下肢运动供血路径:同(4),右改为左 。 (6)、体循环血管壁上特殊结构: A、:颈动脉小球: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为一扁椭圆形小体。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改变。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地引发呼吸加深加紧。 B、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部分,壁内有特殊感觉神经末梢,属于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刺激此感受器,反射性地引发心跳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2、体循环静脉: (1)上腔静脉系 (2)下腔静脉系 (3)心静脉系 四、体育锻炼对心血管形态结构影响 (一)体育运动对心脏影响,含有“运动心脏”: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有更大收缩力。 (二)体育运动对血管影响,动脉壁中膜增厚,毛细血管数增加,分支吻合丰富,冠状动脉口径增粗等。 第二节 淋巴系统(包含淋巴管和淋巴器官) 一、淋巴管: 二、淋巴器官: 1、淋巴结:有过滤和防御作用。 2、脾:是最大淋巴器官,在左上腹部,关键由网状组织和血管组成,含有储存血液、破坏衰老红细胞及产生抗体参与体内免疫反应等作用。 3、扁桃体: 第五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神经系统组成及功效: 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和和它们相连周围神经组成,神经系统基础组成成份是神经组织。 神经系统功效:脑和脊髓接收、存放和综合分析、公布多种信息,周围神经传输信息和命令。 二、神经系统划分: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 1、若按位置划分:中枢神经系包含在颅腔里脑和在椎管里脊髓;周围神经系包含和脑相连12对脑神经和和脊髓相连31对脊神经。 2、若按分布范围和功效划分: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二者均含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其中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关键分布于运动系统和皮肤;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上,称为自主神经。而二者感觉神经在结构和功效上区分不大。所以,通常把周围神经系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三部分。 三、神经系统基础概念: 1、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聚结构称为灰质。在大脑和小脑表面分布灰质称为皮质。 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聚结构称为白质。在大脑和小脑内部白质,又称为髓质。 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中,功效相同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合成团块称为神经核。 神经核元:周围神经系统中,功效相同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合成团块称为神经核元,又称神经节。 四、神经系统活动基础方法: 1、神经系统功效活动基础方法是反射。反射是指神经系统在调整机体活动中,对于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反应。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反射弧:反射活动所经过神经通路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含5个步骤:感受器—→感觉(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运动(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 一、脊神经 (一)脊神经结构: 1、共有31对,以前根和后根和脊髓相连,前根属于运动性,后根属于感觉性。 2、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成前支和后支: (1)、后支支配背部皮肤和肌肉。 (2)、前支:胸神经前支支配胸腹部皮肤和肌肉开元棋盘。 颈神经、腰神经、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相互交织成四个神经丛: 颈丛:关键发出膈神经支配膈肌。 臂丛:关键发出——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肱肌。 正中神经支配前臂前群肌。 桡神经支配上肢后群肌。 腋神经支配三角肌。 腰丛:关键发出——股神经支配股四头肌。 闭孔神经支配股内侧肌群。 骶丛:关键发出——臀上神经支配臀中肌、臀小肌。 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 坐骨神经支配股后肌群,发出分支胫神经、腓总神经支配小腿肌。 二、脑神经 (一)由脑发出神经共有12对,按次序名称以下: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 6、外展神经 7、面神经 8、位听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 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 记忆方法: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走及副舌下全 (二)各对脑神经分布、性质和功效: 1、感觉性神经:1嗅神经:分布于鼻腔顶部嗅粘膜,司嗅觉;2视神经:分布于眼球视网膜上,司视觉;8位听神经:分布于内耳,司位置觉和听觉。 2、运动性神经: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6、外展神经:分布于眼球外面肌肉,支配眼球运动,其中3动眼神经还支配瞳孔括约肌;11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运动;12舌下神经:支配舌肌运动。 3、混合神经:5三叉神经:支配咀嚼肌运动和头面部通常感觉;7面神经:支配面部表情肌运动,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司舌前2/3味觉;9舌咽神经:支配咽部肌肉运动,腮腺分泌,司咽部、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感觉及舌后1/3味觉;10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神经,它运动纤维分布于内脏平滑肌、腺体、心肌和咽喉横纹肌上,支配其运动和分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咽喉粘膜、硬脑膜、耳廓和外耳皮肤。 三、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性神经。依据其结构和功效特点,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一)自主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关键区分: 躯体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 支配器官 支配骨骼肌 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和周围器官联络方法 从中枢直接抵达骨骼肌效应器只需1个神经元 从中枢不直接抵达效应器需2个神经元 神经纤维分布 以神经干形式分布 节后纤维先在脏器和血管表面形成神经丛,再发出分支 神经纤维结构 通常为较粗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冲动快 节前纤维是教细有髓神经纤维,节后是无髓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慢 中枢位置 自脑和脊髓全长均匀地发出 只从脑干和脊髓胸腰段和骶段发出 和意识关系 通常受意识控制 通常不受意识控制 (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比较: 结构和功效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中枢部位不一样 在脊髓胸腰段 在脑干和脊髓骶段 神经节位置不一样 在脊柱两旁和椎体前方,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在脏器周围和器官壁,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分布范围不一样 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身各个部位 汗腺、立毛肌、肾上腺髓质和大部分血管中无分布 对同一器官功效不一样 机体为了应付环境改变,动员心跳加紧、血压升高、血糖上升、呼吸加深加紧、瞳孔开大、消化系活动受抑制等,以适应机体代谢活动需要 在于维持机体平静状态活动需要,使心跳减缓、血压下降、瞳孔缩小、消化系活动增强等,以保留体能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一)脊髓在椎管内,在枕骨大孔处和脑相连。脊髓分为31节脊髓节段:颈8、胸12、腰5、骶5、尾1。 (二)脊髓内部结构:(横切面) (三)脊髓功效: 1、传导:A、感觉:来自躯干和四肢感觉冲动、大部分内脏感觉冲动,经过脊髓传导到大脑。B、运动:发自运动中枢冲动,经过脊髓和脊神经传向各器官效应器。 2、反射:脊髓灰质内有很多躯体和内脏反射低级中枢,实现非条件反射。 (1)、躯体反射:A、牵张反射;当骨骼肌被牵拉时,肌肉感受器受刺激,反射性地引发该肌收缩,称为牵张反射,是深反射。B、屈肌反射:当四肢皮肤受刺激时,受刺激肢体屈肌反射性收缩,称为屈肌反射,是浅反射。 (2)、内脏反射:脊髓内有调整血管舒缩、排尿、排便等活动低级中枢。 二、脑 脑在颅腔内,由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6个部分组成。中脑、脑桥、延髓3部分合称脑干。 (一)脑干: 1、中脑:在间脑和脑桥之间。关键结构和机能:背侧有四叠体(上丘是视觉皮质下中枢,下丘是听觉皮质下中枢),内部有部分灰质块,关键有红核和黑质,它们含有调整姿势、协调运动作用。 2、脑桥:在中脑和延髓之间。内部含有大量纵行和横行神经纤维及部分灰质块,脑桥是联络上位中枢和下位中枢桥梁。 3、延髓:在脑桥下方,和脊髓相连。内部有调整呼吸、心跳和血管活动关键皮质下中枢,故称“生命活动中枢”所在地。 (二)小脑: 1、在大脑半球后下方。 2、分两半球,表面是皮质,中央是白质,夹有灰质团块。 3、含有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整肌肉张力,调整肌肉协同运动功效。 (三)、 间脑: 1、 在大脑半球和中脑之间。 2、 分为:丘脑——是感觉神经元交换站和关键皮质下感觉中枢。 丘脑下部——是内脏活动皮质下中枢。 (四)端脑(又称大脑): A、大脑表面结构: 1、由大脑纵裂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纵裂底是连结两个半球纤维,称为胼胝体。 2、每个半球分三个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底面,每个面全部有沟和回。 3、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被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分成四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4、大脑半球表面关键沟和回: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距状沟、中央前回、颞横回、楔叶、舌回、边缘叶。 B、大脑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厚约2~3毫米,有100~200亿个神经元,52个机能中枢,关键有五个: (1)、运动中枢:关键在中央前回,支配对侧躯体运动和本体感觉。 (2)、感觉中枢:关键在中央后回,支配对侧躯体感觉。 (3)、视觉中枢:在楔叶、舌回。 (4)、听觉中枢:颞横回。 (5)、内脏活动协调中枢:边缘叶。 2、白质:在大脑半球深部,由神经纤维组成。 3、基底神经核:是大脑白质中灰质团块。如纹状体,由尾状核、豆状核组成,含有调整肌肉张力,协调多种精细和复杂运动作用。 4、侧脑室:左右两半球内狭窄腔隙,内有脑脊液。 第六章 感受器 概述感受器分为三种:外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视听器),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
ANSI CAN UL 9540A-2019 评估电池储能系统中热失控火灾传播的测试方法(中文版).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